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明末命运之抉择

《明末命运之抉择》正文 第89章 十五税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众人一片哗然,史谨宸更是大怒,冲过来用手指着杨昭道:杨昭,你这个酸秀才,我史谨宸乃崇祯爷委任的……朝廷命官,你今天,你今天想做什么?

    杨昭哈哈一笑道:哦,你还知道你是大明官员,这还不错。如果你早知道这一点,我想你就不会投降流寇了。

    史谨宸,你不是进士出身吗?那我问问你,什么叫做税赋,税赋是用来做什么的,你不是崇祯爷钦点的进士吗?

    史谨宸赫赫一笑,瞪着杨昭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土地都属于皇帝的,如此当然要征收税赋啊。

    但是我们大明皇帝非常仁慈,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一直施行轻徭薄赋政策,这是我大明国本,你一介武夫想改变这一切,妄想。

    杨昭哈哈一笑道:史先生,你刚才说在下是一个酸秀才,如此看来真正酸的还是你啊。我大明一直轻徭薄赋不错,但为何李自成、张献忠喊出三年不纳粮后民众争相投靠,你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史谨宸一愣,随即摇摇头说道:俗话说民心莫测,这种事情我怎么知道?

    杨昭站起来,走下台阶说道:各位,这就是我们对税赋认识错误,若说轻徭薄赋,民众还希望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喊的三年不纳粮,或者永远不纳粮,这能做到吗?如果做到这一点那才是真正轻徭薄赋啊,你们说说,这一点做得道吗?

    李时开摇摇头说道:大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以来,民众缴纳田赋,缴纳丁赋商赋天经地义,怎么能够说完全不用缴粮纳赋呢?

    杨昭看了看李时开一眼,笑道:李通判这句话说得对头,俗话说过犹不及,这税赋太过了民众负担太重,官逼民反当然不好,若税赋太轻了,官府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也不好啊。

    如此就涉及到刚才我问大家的这个问题,这税赋是用来做什么的,只要用途正常,只要税赋适中,我想大家都会支持的。

    各位,你们说是不是呢?

    看到杨昭准备抛开乡绅强推商赋,那些刚刚被提拔为知县的官员一个个点头称是,大家认为若是衙门征收的话,自己完全可以上下其手。若是由乡绅代为征收的话,自己还要看这帮乡绅的眼色。

    而那帮乡绅虽然有点不满,但看到杨昭目光过处,虽然还是笑容可掬,但还是感到一丝寒意,大家纷纷点头。

    杨昭笑了笑,对众人说道:税赋合不合理,这些太祖在时已经订下来了,史同知,你不会说太祖所订的税赋太重了吧?需知道自嘉靖、万历年间大家都看到我大明税赋实在太低了,上自皇帝下到普通官员都想改变这种税赋方式,如此才会有三饷,才会征收这样那样的税赋。

    史谨宸面色铁青,他怎么敢妄加评论朱元璋呢?连连声称大明一向轻徭薄赋,朱元璋所定税赋非常合理。

    杨昭继续说道:但是过去思路错了,正常年景老百姓刚刚够生活,而饥荒年老百姓生活拮据,有的不得不吃大户,如此征收三饷当然是官逼民反啊。

    各位,正如刚才说税赋还有抑制豪强的作用,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海瑞一身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为了抑制那些豪门大户多番奔波,我看他没有找到办法。

    在未来我们税赋工作重点在豪门大户上,普通商户按照三等九则征收商业税,对销售00两纹银或雇员在10人以上的商户,征收十五税一的商业税。

    除此之外,对年纯收入超过00两纹银的商户,年入1000担粮食的大地主,超出部分征收十五税一个人所得税,大家想想,这种豪门大户各个县也就家,现在国事艰难,皇帝不是要王公大臣捐钱吗?本府不要他们捐饷助军,本府只要求他们按照这种税赋缴纳,大家说可不可以?

    史谨宸暴怒,脖子上青筋清晰可见,看着杨昭道:大人,我大明施行薄赋政策,你真是天下能吏,竟然横征暴敛,取消乡绅代收商赋不说,还要向大户征收十五税一商业税,还要对纯收入超过00两纹银的商户,超过1000担粮食的地主征收十五税一的所得税,你简直是横征暴敛啊。

    太祖立国以来,商赋向来是三十税一,你可好,不但提高到十五税一,而且还要征收所得税,你想想那些豪门大户即被征收商赋,还征收所得税,如此不是7税1,八税1吗?

    杨昭哈哈一笑道:史同知,商人再辛苦总要比农户好一点,农户都是十五税一,商户难道不能十五税一吗?

    所得税主要是针对豪门大户,海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而被天下引以为清官典范。我杨昭不才,也愿意抑制豪强而不计较名声。

    在流寇犯境的时候崇祯帝不是让王公大臣助饷吗?本官跟先帝学习,你说本官横征暴敛,那敢问先帝如何?

    再说了,如今流寇横行祸害乡里,与其他将领比较起来,在我们辖区税赋是最低的啊,你可好竟然还说我横征暴敛?

    史谨宸怒道:当然没有钱哦,整个顺庆钱物都被你忠勇军拿去一大截,如此当然没有钱哦。你想想,你们忠勇军连伙夫每个月都有5钱银子,战兵更是高达1两,这可比其他军队多多了啊,有你们这样一支军队,如此当然没有银子哦。

    杨昭勃然大怒道:史先生,我忠勇军可是募兵而来,自戚武毅开始我大明开始允许募兵,边民的一个伙夫每月就有1两钱银子,这可比我们战兵还要高钱银子哦。

    还有,大家想想,即使是佃农出身,一个壮劳力每年耕种5亩水田,耕种6亩旱地没有问题吧?大家想想,5亩旱地一年下来至少可以产1担谷子,6亩旱地至少可以打八担麦吧,这个即使与地主平分,每年也可以余下6担谷子4担麦,如此可有5两纹银。

    若地里再种一点其他的杂粮,再打下短工什么的,一年下来,一个壯劳力不论如何也能刨到7两八两纹银啊。

    忠勇军将士每年薪水才6两纹银,即使是战兵一年也不过1两纹银,而你的柴薪皂隶每年就有1两纹银收入,比起你的柴薪皂奴,我忠勇军将士薪水高吗?

    需知道左良玉部,高杰部,黄得功部,朝廷每人每年拨给了0两纹银,即便这样,他们还抢劫乡民,还吃空饷。

    大家看看,到目前为止每个忠勇军开支不过薪水,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不过八钱银子,如此全年不到9两6钱银子。

    吃饭每人每个月不过50斤米,全年下来不过两银子,如此不过16两银子。

    这难道多了吗?你是不是不将我忠勇军整垮不罢休?

    杨昭笑道:既然税赋合理基本上解决了,我们大家说说,这税赋应该用在哪里呢,怎么用才算合理呢?

    大家看杨昭发火,纷纷劝诫,杨昭方重新回到座中,长叹一声道:史先生反对征税,我想主要是他对税赋认识不清,衙门征收上来税赋后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要用度合理,都属于用之于民,民众也会接受的。

    各位,大家想想,如何用之于民。

    供养皇室宗庙,这需要钱吧,供养官吏衙役需要钱吧,供养大明各地官学,科举考试,士兵正常开支,这些都需要钱吧,这些开支是合理的吧。

    还有,地方兴修水利,修路筑桥,抚恤孤寡,赈灾这些都需要钱,这些都应该算合理范围吧?

    若不征收税赋的话,就像陕北那样,连续出现三年天灾人祸,衙门没有金钱救济民众,大家没有办法,起兵造反,最后为祸十几年啊。

    除此之外,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者出智,这税赋还具有抑制豪强的作用,这税赋要让那些豪强多缴一点钱。

    你们说说,是不是这回事情?

    赵司炫微微一怔道:大人,话虽如此,但如何保证钱用在点子上,用之于民呢?

    杨昭微微一笑,对众人说道:这就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说的,如何避免钱乱花了,如何保证钱用在点子上。

    我想税赋可以按照比例分成,也就是说田赋丁赋商赋县衙留成三成,等将来天下太平后,府衙省府朝廷再分成一定比例啊。

    史谨宸用手指着杨昭道:杨知府,你真的胆大妄为,我大明自建国以来为了避免下面贪渎,一直避免各个县衙截留财物,你这样做,不是改变祖制吗?你想………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