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明末命运之抉择

《明末命运之抉择》正文 第283章 强推考成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对府州县里面官员继续施行考成法,年初向议会,向上级提报工作计划,年末由各省巡按组织进行考核,议会提供咨询意见。

    过去知县、知府等正官除了正俸之外,还有倍的养廉银,倍生活补助,这次将这倍的生活补助拿出来进行考核。

    对考成为a级的,不但全额发放俸禄、养廉银,生活补助,而且还补发俸禄5成作为奖励。

    对考成为b级的,补发俸禄成作为奖励。

    对考成为级的,扣发俸禄的成以进行惩处。

    除了对知县、知府等主官进行相应考成之外,对知县直辖的曹正,对知府直辖的局长,对布政使直辖的各司司长也根据本地表现分别进行评定。

    除此之外,对大县、中县、县划分标准重新进行划分,大县标准由过去的10万提高到15万人,县官为从六品。

    中县人口由4万~10万提升到八~15万人,县官为正七品。

    八万~4万人口的为县,县官为从七品,低于4万人口的县进行合并。

    现在不但将人数作为划分标准之外,还将田赋、丁赋、商赋矿赋作为划分指标,不但知县、知府等主官俸禄不一样,直辖的局长、曹正俸禄也有所不同。

    大县曹正不但级别比起中县高半级,比起县高1级,而且其俸禄比中县曹正高成,比县高5成,且统辖的衙役数量也有所不同。

    经过重新划分,成都府,重庆府、顺庆府、汉中府、郧阳府、云南府、贵阳府由于所辖地域较大,或者人口税赋众多,或者军事地位较重,被评为大府,知府享从三品待遇。

    四川马湖府,云南孟良府,贵州都匀府等十个人口较少,税赋较少府的知府降为从四品。

    这种做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众人反对,吴兆元摇头叹息道:“王爷,昔日省各省倚郭、府倚郭、州倚郭县的知县权责虽然远较其他各县为高,但朝廷可从来没有改变其品阶,知府卫正四品,知县为正七品啊。

    王爷这次调整各府县官吏品阶,调整各府县官吏俸禄,如此恐造成士民混乱啊。”

    杨昭哈哈一笑,笑道:“吴长史,你也知道成都知府,重庆知府权责远较其他知府为大,所耗费心力远较其他知府为多,既然事实如此,那我们就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啊,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承认,而不是忽视啊。

    吴长史所说混乱,断非必要。只要我们制定规则,除了倚郭县府之外,其他要得到提升的,必须人口达到多少水平,税赋达到多少水平,如此方可得到提升。”

    范文光劝诫道:“王爷,得到提升的府州县当然高兴,但那些被降级的府州县官吏当然就心中忐忑不安,王爷若是断然推行该项新政,恐惹得官吏无所适从啊、”

    杨昭沉思良久,笑道:“两位长史,你们也知道土地、人口、粮赋乃国之大政,过去本王为一个知府的时候还可以督导下面各个知县进行清查。

    现在我平辽王府统辖六省之地(云贵川全境,甘肃、陕西、湖广部分),我等断无这种精力进行盘查。

    除此之外,施行分成制度,县留成成钱粮,府留成1成5钱粮,省留1成钱粮,即便如此很多官员还是懈怠政务,有的官员不积极清丈土地人口,有的官员未按照要求兴修水利。

    本王将各府州县划分为三等,勤于王事,积极有为的官吏就能够有更大作为,那些庸官、贪官就暴露无遗啊。”

    钱邦芑摇头道:“王爷,土地户口钱粮乃国之大政,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官吏可以进行弹劾啊。

    再说了王爷虽然大大提高官员待遇,给予倍,4倍俸禄的生活工作补助,但考成法实在让官员苦不堪言啊。

    王爷现在又将各府县划分为三等,虽然可以让庸官暴露无遗,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鼓励很多官员向民众征收税赋,如此恐对民众不利啊。”

    杨昭哈哈一笑,看着钱邦芑道:“钱副使,善政可以使坏人变为好人,恶政可以使好人变为十恶不赦之人。

    各位,我们现在在各府县建立议会制,一些知府、知县虽然想通过严刑峻法掠夺民脂民膏,但若真的如此,我们有议会议员啊,若真的如此,我们到时候既然而然有法纪惩办啊。

    各位,大家也看到了,本王一直鼓励官府合法合情合理的征收,不该缴纳的税赋,即使是一个铜板也不会要。

    各府县按照三等进行划分,就是让各个官府施行大有为新政,只有推行大有为新政,如此方可以驱逐鞑子,恢复中华啊。”

    众人见杨昭态度坚决,只得点头应允,于是杨昭令吴兆元、范文光、钱邦芑主导推行确认各个府县的级别。

    在政改积极推行的同时,科举考试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明朝可以说是中国科举考试的鼎峰,也是八股文最为流行的时期,每三年一次科举可以说国家大事,也是全民最为景仰的事情。

    虽然前有张献忠屠杀士子,现在云贵川三省已经全部光复,如此在吴兆元等人劝诫之下,杨昭只得开科取士

    当各路书生云集到成都的时候,拿到题目竟然令人瞠目结舌,过去主要考试墨义,帖经,策问,诗赋四科

    杨昭决定在保留了策问时论(两科合二为一),贴经墨义(将两科合二为一)的基础上,外增加了算术,物理两科。

    贴经就相当于前世的填空题那样,将五经的经文贴去几字,令其填补。而墨义就相当于前世的解释题,从四书五经里面炒出一段文字,然后让大家写出圣人的意思。

    经过更改之后,贴经墨义两科考试内容不再是四书五经,而且是先秦诸子,是史记、资治通鉴。

    策问题目非常简单,就是问大家对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看法,时论先考刚刚制定的法律,如盐政、田赋、丁赋、商赋、矿赋、忠勇军招兵有关法典,然后再让大家写出时论。

    更让大家颇为气恼的是算术,虽然题目颇为简单,但很多人根本不会。算术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简单的田亩、工程计量。

    物理就是一年四季各个时节,热涨热缩,工程技术与一些常见的自然知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