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书窝网 -> 玄幻魔法 -> 明末命运之抉择

《明末命运之抉择》正文 第160章 郧阳巡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忠勇军将要撤出成都城的消息传出后,众人感到颇为震惊,在这些见过大世面的成都民众眼中,这忠勇军可与其他部队不一样,简直可以说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就在大家处于绝望的时候忠勇军如天兵从天而降将他们从张献忠魔爪里面解救出来,面对满城的大火,忠勇军与大家一起灭火,在那次灭火过程中听说忠勇军足足死了十来个人。

    大火扑灭之后,大家安置流民,提供军粮,如此大家方才告别当日混乱稍稍过上正常生活,现在听到忠勇军即将开拔的消息,在十多个老者带领下,上百人涌到布政使衙门,恳请杨昭屯兵于此,以防备流寇死灰复燃。

    过去讲究孝道,不但对家中长辈,对周围老人都是颇为尊重的,杨昭一一扶起众人,声言自己虽然愿意屯兵成都府,但无奈上官命令不敢不从,故只好领兵北上抗击流寇。

    就在这时,人群一些人嚷道:‘哎,上官之令巡抚大人也颇为为难啊,为今之计我们只有去找川陕总督樊一蘅。那个马乾在重庆的时候就纵兵劫掠,若是让他巡抚四川,定是前拒虎后迎狼啊,走,走,我们去找川陕总督樊一蘅樊大人。‘

    在几个后生带领下,众人一窝蜂跑到蜀王衙门,面见樊一蘅,要求改派杨昭巡抚四川,马乾巡抚郧阳,马乾在旁边听到这个消息,面色惨白,汗水顺着脸颊流下。

    樊一蘅不愧为老官僚,看着众人,问道:‘各位父老,我问大家,杨昭杨巡抚打仗厉害一点还是马乾马巡抚?‘

    众人高声嚷道:‘那还有说,忠勇军就像南宋初年的岳家军那样,是流寇的克星,这个马乾怎么能够与杨巡抚相提并论呢?‘

    樊一蘅笑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也基于这样考虑啊。各位父老乡亲,大家想想,如今流寇占据汉中(贺珍这个时候正与蛮清交战),占据郧阳全国大片地区,朝廷正需要想杨昭杨巡抚这样的忠勇之士去开拓地盘啊。‘

    一个中年人问道:‘樊总督话虽如此,但为何不将其他部队交给杨巡抚指挥呢?武宗爷、世宗爷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杨文忠公是杨巡抚的高祖,状元公杨慎乃杨巡抚的曾伯祖父,以新都杨氏家学之渊博,以杨巡抚之才,如此何愁流寇不平,何愁不能匡复郧阳之地?‘

    一听到杨昭乃新都杨氏之后,众人显得更加热烈了,有的说道:‘你不增杨昭兵马,什么收复郧阳之地?‘

    有的说道:可能是有的人垂涎成都各县之富庶,一跑到成都府后马上将杨巡抚赶跑,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巡抚啊。

    看到这里,樊一蘅一面揩掉脸上的汗珠,一面说道:‘各位,如今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时候,本督之心可昭日月。‘

    但众人吵闹不已,樊一蘅不能制止,只好令人挡住大门,更派出人马催促杨昭。

    杨昭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中间,远远的看见十多个老者站在城门边,翻身下马,拱手道:‘各位老丈,我杨昭何德何能,你们竟然出城相送,实在让我汗颜啊。‘

    一个老者叹息着出列道:‘大人乃忠良之后,志存高远,我等阖城百姓感谢大人将我等从流寇魔爪中救出,特备酒水三杯来为大人践行,望大人能够早日封侯拜相,以将新都杨氏门风发扬光大。‘

    杨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高声答道:‘感谢老丈相托,国家破碎如斯,民众苦不堪言,实在是因为奸佞横行,令正气不能举亦。

    封侯拜相非我之愿,我只是希望流寇能够平息,鞑虏能够驱逐,正气能够伸张,我大汉民众少遭一些天灾人祸而已。‘

    众人一听,虽然不明白杨昭所说什么,但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经过十余天风尘仆仆的行军,在九月中旬杨昭率部退回顺庆府,驻防巴州达州的游击将军王复臣来报,也就是在上月蛮清肃亲王豪格令尚书星讷等往邠州今陕西彬县、固山额真杜雷往庆阳今属甘肃、固山额真巴颜与墨尔根侍卫李国翰往延安,以剿灭各地抗清武装,而亲率衍禧郡王罗洛浑、多罗贝勒尼堪、固山贝子吞齐喀等,由栈道进入汉中,大败贺珍部,占领汉中,其部现在正向兴安前进。

    听到蛮清占领汉中后,杨昭脸色数变,看着眼前的沙盘,长叹着对左右说道:‘我们正在窝里斗的时候蛮清已经占领汉中,随时可以沿着金牛道、米仓道南下,攻取四川之势,大家说怎么办?‘

    看着地图,殷承柞摇摇头道:‘大人,米仓道道路相对狭窄,沿途都是高山峻岭,蛮清所依仗的不过是其骑兵而已,在这大山中展开实在颇为困难啊。

    我怀疑蛮清会沿着金牛道进入四川然后沿着嘉陵江攻占阆中等城直逼顺庆城下,或者沿着金牛道攻击流寇啊。‘

    杨昭看着地图,良久对众人说道:‘殷佥事言之有理,我们最主要是防备流寇沿着嘉陵江而下,或者通过米仓道进入四川。

    但是各位,今年我等虽然匡复了巴州、达州、潼川州三洲之地,但各地破坏甚为严重,不要说蛮清,单就流寇我等就颇为吃力。

    再说了蛮清长期驻守北方,其气候异常寒冷,而夏天则不一样,北方人有点怕热。现在冬季即将来临,我等需防备蛮清依靠骑兵优势长驱直入,杀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军需积极防守,各部需勤加操练,特别是防备骑兵冲势的操练。‘

    众人一听,纷纷抱拳称是。

    杨昭当即调整兵力部署,以积极应对蛮清、流寇可能的进攻。

    杨昭以赵得胜营、冉璘部驻防巴州达州,以防备蛮清沿着米仓道长驱直入进行偷袭。

    以都指挥使同知董克治率领董大海营、李崇彦部、姚思孝部驻防蓬州,防止流寇沿嘉陵江而下,支取顺庆城。

    以王畅营部驻防潼川州,防备张献忠率领流寇沿着涪江而下,夺取潼川州所属六县。

    派刘惟明营驻防西充,以防备张献忠攻取顺庆城。

    而杨昭则亲率护卫营、刘豹、杨成、唐钧、王树极、冯有庆、王复臣、马潮等七营部(王高部、温自让部)驻防顺庆城居中协调。

    一时之间大有乌云密集,大战一触即发之势,看着杨昭每天都住在军营督促各部训练,每天都跑到忠勇堂考核第4期学员成绩,参政范文光问道:‘大人,如今大战一触即发,连三岁孩子就知道可能兵连祸结。

    年初夺回的巴州达州在清理土地,清丈人口后田赋丁赋比过去多7成,每个县商赋都多7,八千两纹银。

    潼川州流寇破坏甚大,再加上很多土地没有恢复,各地减免粮食丁赋甚多,即便这样,也能收到往年正赋的粮食。

    大人,现在各地都不同程度上闹粮荒,再加上大战将至,还要给各县提成三成要求他们兴修水利吗?‘

    杨昭赫赫一笑,瞪着范文光道:‘范参政,当然需要啊,怎么不需要呢?我早对大家承诺如此,若是中途变卦,民众如何看我?说我夸大其词,乱许诺?还是说我们忠勇军遭遇困境,根本发不出粮食?

    范参政,大家都知道兵连祸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这种情况下衙门应该负担起抚恤的义务

    范参政,你不要看这样一个政策,就像去年我们顺庆府采取修水库的策略,各地饿死的减少到百余个,而且今年大家粮食收成不是多多了吗?

    范参政,你去通知下面各州县,每个县除了留下6千担粮食应急之外,该修的水库该修的河道照样修。‘

    范文光大惊道:‘大人每个县只留下6千担粮食是不是太少了,蛮清在汉中虎视眈眈的,若是攻打过来,各县要守城,这么一点粮食是不是少了?‘

    杨昭哈哈一笑道:‘不少了,各县存留6千担粮食足够我三万大军十日消耗,已经不算少了。‘

    刘元山乃秀才出身,如今年近五旬,去年里长说要在刘家沟修一个水库以保证下游八百多亩水田旱涝保收,沟边的那两百多亩旱地也可练成水田。

    听到这个奇怪消息后刘秀才连连摇头,过去衙门收上去的田赋丁赋什么时候有返回给穷苦老百姓的,过去即便大灾年朝廷宣布免除税赋,县衙最多在城边设立一两个粥棚,煮一些可以照得出影子的粥吊下大家的命。

    现在知府大人宣布征收上来的税赋与县衙分成,县衙留成部分兴修水利,那不过是年轻闹着玩的稀奇事而已,最多坚持不了一年,骗大将按照实际清丈土地登记户口后立马取消这种政策。

    但每次看着沟顶修的一个7,八亩大的水库,看着夯了5尺高的大坝刘元山又连呼可惜,看着农闲将近,刘元山召集周围几个乡绅,叹息道:‘哎,各位乡亲,这个水库修了一大半,若能再像去年那样修一个冬天,将来出现什么旱涝灾荒的大家也有口饭吃,不用再担心一家一户的被饿死啊。‘

    村东最大的地主陈大利想到下游自己拿五六十亩水田,咬咬牙道:‘刘先生(读书人尊称),当年要修啊,衙门不给钱我们也修啊。只是这兵荒马乱的,再说鞑子早晚要入川,不知道我们能否从这个水库得到好处啊?‘

    里长何树铭显得不以为然,看着众人道:‘各位乡亲,鞑子虽然可恶,但我们大人那可是岳武穆再世,三下五除二的打得张献忠落荒而逃,鞑子入川有什么好担心的?‘

    地主陈大利摇摇头道:‘何树铭啊,你就是不信邪,听他们说这个鞑子是大金国的后代,一个个三头六臂,就像金兀术那样十分厉害啊。‘

    里长何树铭笑道:‘陈大利陈大地主,你就是胆。书上不是说岳爷爷专门克金兀术吗,我们大人是岳武穆转世,后金先猖狂吧,到时候大人率领我们忠勇军杀出来,三下五除二的就干掉后金了。‘

    看到陈大利与何树铭两个争论不休,刘元山连连摇头,一个劲说你们争这些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们说的是这个水库,看来官府是不能修的了,大家说说怎么办啊?

    而就在这时,听到前面一阵锣鼓声,众人慌忙走出房子一看,远远的一个衙役提着一面锣鼓边走边喊道:巡抚衙门通告,税赋政策不变,分成不变,每个县继续修建水库,每个县继续修建水库。

    听到这里,刘元山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连连摇头对众人说道:‘各位,现在兵荒马乱的大人竟然还要修建水库,这,这太出乎老夫预料之外了。‘

    里长何树铭笑着看了看众人道:‘各位,我说嘛,后金虽然来势汹汹,但我们巡抚是岳武穆转世,否则的话怎么年龄轻轻就成为巡抚了?否则的话怎么视蛮清无物?‘

    刘元山瞪了瞪何树铭道:‘自古以来衙门只是征收税赋啊,在太平盛世拿来给大家兴修水利的就少之又少,何况这兵荒马乱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巡抚大人,真的是…。‘

    但刘元山可是死心眼人,直到十月中旬看到衙门差役没有征收本地田赋,看到大家吆喝着去修水库之后方安下心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章节错误?点此举报